解析: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公共性。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公共性和公共利益。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公民。故本题选
解析: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品质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公共事务具有五大特征,即基础性、公共性、长远性、阶级性和非营利性。
A项不选。基础性是指公共事务是最基本的社会事务,是社会中任何个人、组织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的门槛。题干没有体现基础性。
B项当选。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主要是由政府代表公众承担,具有公益性。题干中“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体现了公共性。
C项不选。阶级性是指公共事务与政治有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如出版、传媒等。在不同国家,公共事务的性质也不同。题干没有体现阶级性。
D项不选。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给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而不是为了营利,因而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事务基本的资产金额来源。但为了弥补公共事务经费的不足,政府往往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这种收费决不能以营利为目的。题干没有体现非营利性。
解析: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地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以此来实现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具有5个基本特征: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②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出扩展的趋势。③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④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调节和控制可以使社会公共事务处于有序、有效、可控的状态,以充分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⑤公共管理的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故本题选C。
解析:影响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重要的因素包括:①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们对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的需求会非常强烈。②政府社会关系。政府与社会的不同位次变化将引起公共行政价值的变化。③领导者价值观。领导者个人价值与公共行政价值相统一时,在行政领导中会努力促进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④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行政价值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生态地理环境不属于影响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重要的因素。故本题选B。
解析:A项不选。公共服务的适应性原则是指社会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服务应该依据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及时调整。
B项当选。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原则是指只要需求是持续的,公共服务就不得中断。
C项不选。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原则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不因身份、性别、户籍等原因对部分服务对象带有歧视或予以优惠待遇。
D项不选。公共服务的普遍性原则是指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有需求的全体社会公众,而不能选择部分对象提供服务。
解析: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类公共组织为和促进公共利益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的所有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比公共行政的主体更广,其不仅包括国家行政机关,而且包括立法、司法等整个国家政权机关;不仅包括法定的公权机关,而且包括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公共组织。故本题选D。
解析: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被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其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非公共组织一般指不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的目标,而追求个体利益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判断标准为有没有公共性。故本题选B。
解析: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通过公共管理行为与公共事务所集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公共精神。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伦理的实质,是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和评价尺度。故本题选B。
解析:A项不选。系统性原则是指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与别的问题相互关联,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和系统。
B项不选。预见性原则政策是针对现实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但它产生的效果往往是在一定时期之后。因此,政策的制定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C项当选。灵活性原则政策既要具有强制约束性,又要有矫正和改善的空间,避免由于过分的僵化影响了政策的变迁,从而使政策缺乏连续性。其与题干意旨符合。
D项不选。可行性原则制定政策就为了实施,只有符合现实条件的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估计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要注重价值理性及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缺乏可行性的政策对实际政治生活没有多大意义。
解析:A项不选。基本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用以指导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工作的指导原则,是总政策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化。基本政策与总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总政策是跨领域的、指导全局的综合性政策,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是稳定不变的;基本政策是某一领域内或某一方面的指导性原则,在不同的具体时期内具有不一样的内容。
B项不选。公共政策大体上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没有前置政策的说法。
C项当选。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用于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的总称,是政策体系中统率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所以,元政策在一个政策系统或政策领域中处于地位,对其他政策具有指导价值和意义。
D项不选。具体政策是不一样的层次的公共政策主体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准则、界限性规定等。具体政策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处于最低层次,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总政策、基本政策的目标和原则最终要靠具体政策贯彻和落实。
解析:政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
A项当选。政策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
B项不选。政策方案形成是政策过程的第二阶段。问题被列入议程后的任务是为处理问题寻找一系列政策方案,从中选择最恰当的、最符合政策目标的方案,以供决策者做比较和最终的决定。
C项不选。政策决定是政策过程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决策者要对备选方案进行淘汰,要明确选择的理由并下政治决心;很多时候还需要对较粗略的方案进一步细化,或将各种方案予以综合。
D项不选。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第四阶段,是指执行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采取对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解析:A项不选。政策评估是指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以及价值进行判断,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并以此作为改变、修补、完善政策以及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B项不选。政策调整是政策制定者依据政策评估的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或全部改变的过程。
C项当选。政策制定是指整个政策过程,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是后政策制定阶段,政策制定就是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性的公共政策。
D项不选。政策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替代式实施偏差主要是指原政策被换成与其表面一致而事实背离的内容,其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例如有些地方在执行“三菜一汤”的接待标准时,表面上是三菜一汤,实际上却把每盘菜都尽可能地“丰富化”。
B项不符合题意。附加式实施偏差主要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典型表现就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添加了若干个新目标。例如“土政策”、乱罚款等现象。
C项不符合题意。残缺式实施偏差是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贯彻执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例如某些地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只盖新房,不注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D项符合题意。象征式实施偏差是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例如某些地方在环境整改治理中,兴建“遮羞墙”来掩盖环境污染问题。
解析:回应舆论是指当政府政策和行为受到质疑、形象受损时,政府应迅速查清原因,或针对公众的误解、质疑给予及时准确的解释,以澄清事实;或针对内部不完善因素,诚恳地向公众道歉,求得谅解,并尽快将改进措施公开,设法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故本题选C。
解析:政策执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其通常包括政策宣传、计划制订、组织落实、政策试点、全方面实施、协调控制、追踪决策七个步骤。故本题选A。
解析: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有:①行政手段。其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手段,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规章制度、命令或指令指示、组织纪律等行政方式贯彻执行公共政策。这种手段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性。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通过种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具有强制性、严肃性和性。③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手段来公共政策的执行,一般采取税收、信贷、价格、工资、奖金、福利、罚款等形式。④思想教育手段。其通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诱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故本题选C。
解析: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般来说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与界定、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等步骤。其中,政策问题的确认与界定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故本题选A。
解析:A项当选。象征式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例如,某些地方在环境整改治理中,兴建“遮羞墙”掩盖环境污染问题。题干中的现象就属于象征式执行。
B项不选。残缺式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贯彻执行,不能完全实现政策目标,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例如,新农村建设只盖新房,不注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C项不选。观望式政策执行是指执行者采取软拖的方法,能拖的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就勉强执行。例如,国企改革中某些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级部门不催,企业就不主动进行改革。
D项不选。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原政策被换成与其表面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其内容、目标、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挂羊头,卖狗肉”。例如,有些地方在执行“三菜一汤”的接待标准时,表面上是四个菜,却把每盘菜都尽可能“丰富化”。
解析:危机处理是针对危机事件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减少损害程度、挽回影响、恢复形象的行为过程。当公共危机发生时,首先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或临时性专门机构,相关负责人需要亲自参与危机的处理工作。故本题选C。
解析:公共危机管理的特征有:主体的整合性、处置的时效性、过程的阶段性、手段的强制性、技术的专业性。故本题选A。
解析: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危机管理4R模式,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
A项不选。缩减:就是减少危机情景的攻击力与影响力,这个环节强调进行风险评估,注意破坏性因素的整合,力图排除危机发生。
B项当选。预备:就是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具体工作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和培训计划,开展救生圈操作演习、潜水与急救训练。
C项不选。反应:就是尽力应对已发生的危机,涉及的工作主要有进行影响分析(包括潜在影响的分析和机会性影响的分析)、制订处理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即通过必要培训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技能、媒体协调技能、与具有进攻性的人打交道的技能)和审计。
D项不选。恢复:就是重建家园,具体工作包括影响分析、制订恢复计划、培训形象管理技能和审计。
解析: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在公共危机舆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的大小由其在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效果决定,又反过来影响着它的一切行动产生的效果。故本题选A。
解析:处理公共危机的原则包括:①时间性原则,采取紧急处置手段,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是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②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蔓延速度很快,要求政府快速反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③协同性原则,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每个方面,如交运、医疗、通信、消防、食品等,协同一致动作很重要;④科学性原则,该项原则主要是针对工业技术引起的灾害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事件。故本题选C。
解析: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①权力集中原则;②结果优先原则;③短期目标优化原则;④强制原则;⑤勇于承担风险原则。突发公共食品危机,要求行政决策机关打破常规,以快速和强硬姿态做出有效决策,这种原则是权力集中原则。故本题选B。
解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规定,“根据分析结果,对有几率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很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根据相关规定,特别重大的危机事件是Ⅰ级,用红色表示。故本题选C。
解析: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Ⅰ级响应是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Ⅱ级响应是出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做多元化的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的新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的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Ⅲ级响应是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做多元化的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的新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的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Ⅳ级响应是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做多元化的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的新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并向各相关的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故本题选C。
解析:罗伯特希斯从应对策略的方面出发,将危机分四个阶段,即“4R”模型,分别是:缩减(Reduction)阶段、预备(Readiness)阶段、反应(Response)阶段、恢复(Recovery)阶段。
A项当选。缩减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预防危机的发生和降低危机发生后的冲击程度。
B项不选。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危机爆发后,组织需要及时反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之内处理危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C项不选。恢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危机得到控制后,着手恢复工作,就危机处理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对危机管理工作加以改进。
D项不选。预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危机发生前,组织应做好响应和恢复计划,对成员进行相对的培训和演习,危机若发生时,组织能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尽快恢复到常态。
解析:1986年,斯蒂文芬克最早提出危机传播的四阶段论,将危机过程划分为危机潜伏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阶段。
A项不选。危机潜伏期是最容易处理危机的时期,但此时的危机通常难以被觉察。
B项不选。在危机突发期,事件急速发展并出现严峻的态势。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的阶段,但让人感觉最长,因为它对人们的心理导致非常严重冲击。危机突发期有四个特征:事态逐渐升级,公众广泛注意;事态引起媒体的集中报道;事态严重干扰正常活动;事态影响组织的正面形象和团队声誉。
C项不选。在危机蔓延期,危机应对主体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害。此时需要决策者勇于进行“自我怀疑”和自我分析,认真分析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D项当选。在危机解决阶段,虽然组织从危机中完全解脱出来,但仍然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善后工作,彻底消弭危机的影响,并防止危机去而复来。
解析:危机处理采用的原则最重要的包含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公众利益至上原则、证实原则等。
A项不选。及时应对原则即速度第一原则。面对突发事件,最重要的是快速反应。危机处理的第一步是要迅速识别和确认危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B项当选。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与公众的沟通至关重要,一味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引来更大的猜忌。政府需要主动沟通,并以真诚为前提,“将心比心”地将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诚地与公众沟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时,因没有将真相公布于众,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看,这主要违背了危机处理的真诚沟通原则。
C项不选。政府作为特殊的社会管理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保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为社会谋幸福,这也是其存在的合法性的基础和源泉。
D项不选。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不能推卸责任甚至拒不承认有责任。当危机发生后,任何政府都应该首先表态承担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再去追究危机发生的原因。
解析:按公共危机的诱因,公共危机可以分成外生型危机、内生型危机、内外双生型危机。
A项不选。地震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这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震与人的因素无关,属于外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B项不选。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催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与人的因素无关,属于外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C项当选。泥石流是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发生原因有很多,人类乱砍滥伐造成的植被覆盖稀疏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泥石流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D项不选。是指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与自然因素无关,属于内生型危机,不属于内外双生型危机。
解析:A、B、C三项说法正确。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公众生活品质,企业管理注重经济效益与利润化;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企业管理主体的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③管理的手段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而企业管理围绕经济效益寻找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
D项说法错误。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是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之一。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不是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解析: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和弊端有:①机构重叠、人员膨胀;②政事不分、职责不明;③管理僵化、缺乏活力;④结构失调、效率低下。因此要实施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政事分开,实现科学管理,实现社会化。故本题选D。
解析:公共事业组织是指负责维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组织。公共性是公共事业组织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故本题选B。
解析: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基本分为两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有计划免疫、卫生监督、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急救、健康教育等。准公共产品有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精神病康复和援助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医疗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其目的是每一公民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故本题选A。
解析:卫生规划是制定卫生组织或系统来进行某项卫生活动的目标及全局战略,开发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的活动,既涉及具体的卫生目标,也涉及达到卫生目标的方法,是关于时限较长的卫生发展的策略方向、长远目标、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策略)的设想蓝图。卫生规划的原则包括协调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目标原则和过程原则。故本题选C。
解析:确定决策目标的一般要求主要有:①决策目标必须具体明确,不能抽象化;②完整规定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③决策目标必须切实可行;④要尽可能地使决策目标数量化;⑤决策目标必须层次清晰,注意决策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和统一协调;⑥决策目标必须依据正确。故本题选BCD。
解析:根据同一政策体系内政策之间的涵盖与衍生的关系,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
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部门政策又称具体政策或方面政策,就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解析:大众传媒对于民众了解和接受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监督政策的有效实施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①大众传媒与政策制定的关系。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②大众传媒与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关系。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③大众传媒与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关系。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政策做评估,推动政策的及时调整。题干没有说明舆论提出了公共问题,也没有体现舆论对议程设置的影响。故本题选BC。
解析:公共危机的特征包括:①公共性;②突发性和紧急性;③高度不确定性。处理公共危机一定要坚持:①时间性原则;②效率性原则;③协同性原则;④科学性原则。故本题选BCD。
解析:题干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或供给质量低劣”体现了服务不专业、服务不科学;题干中“私人部门为追求高额利润”体现了公共服务外包有几率存在忽略公共价值的问题。由此可知,公共服务外包有几率存在服务不专业、服务不科学、忽略公共价值等问题。故本题选ACD。
解析: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权力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力。在我国,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的政治权利。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公共部门的管理工具分类主要是依据资源特征和权力特征进行的,管理工具按照权力特征可大致分为规制类和非规制类。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由于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法依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领域问题复杂化,制度成本上升,依靠行政手段不仅成本高昂,还轻易造成官僚主义。更重要的是,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也同样是有限的,已经不足以解决目前的公共领域问题。故本题判断错误。
解析: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灵活是在原则允许范围内的灵活,灵活性的临界点是原则性。如果抛弃了政策的原则性,滥用灵活性,就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使党和国家政策难以得到如实的执行。反之,如果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把政策的原则性理解成照抄、照转,不结合真实的情况灵活运用,就会产生教条主义,同样也不可以真正落实党的政策。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新冠疫情已经蔓延至世界多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重大人民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公共危机即公共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的特点包括:公共性、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公共性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处理好公共性危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幸福指数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题判断正确。
解析: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的规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区域等因素,大体上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用红色表示);Ⅱ级(重大,用橙色表示);Ⅲ级(较大,用黄色表示);Ⅳ级(一般,用蓝色表示)。依照“能力本位”和“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原则,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的突发公共事件,分别由中央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故本题判断错误。
解析:个人需要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人们需要的基础,一定要通过市场等价交换,支付等价方可使用,而且只能为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所享用。题干中“社会公共需要”的说法错误。故本题判断错误。
解析:公共文化事业由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大部分准公益性文化事业组成,以人人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一致和社会的根本进步。故本题判断正确。